查看原文
其他

张祖庆 2018-06-02

   


一个校长的精神气质和胸怀,就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气质和胸怀。

   



        


网络是放大镜,也是哈哈镜。它把一个人的小失误,放大为“妇孺皆知”的大事件。于是,林建华校长120周年校庆上的“鸿‘浩’志”,成了这几天绕不过去的梗。


说实在的,我挺同情林校长。林校长这两天在网络上被“吐槽”,更有甚于当年朱军、董卿在春晚上念错字。


林校长很快在北大内部论坛上,发表了“致歉信”。这封信,有人赞其真诚、及时、有姿态;有人说其虚伪、傲慢、假道歉。


 二


这里,笔者想就事件本身做一点探讨:为什么北大校长读错几个字,会有那么多人在乎?我的答案是,那么多人在乎这件事,真不是在乎林建华先生,大家在乎的是北大!


在全国人民心目中,北大清华,一个代表人文,一个代表科学,几乎就是最高学府的代名词,这两所高等学府的校长,自然应该学富五车、满腹经纶。尤其是北大,更是文科大师云集的地方,北大的校长,怎可以“鸿鹄之志”都读不准?!


堂堂北大校长在这么重大场合下读错字,瞬间击破大家的幻想,失望情绪弥漫开来。与其说这是对林建华先生的失望,不如说是对北大校长的失望,对北大的失望。



那么,为什么北大校长在校庆上的演讲,会有如此高的关注度?


其实,所谓“关注度”,是一种假象。如果没有“鸿鹄”语梗,可能不少人还真不知道北大120年校庆。之所以瞬间霸屏,不过是刚好满足了吃瓜群众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心理。大家在朋友圈奔走相告,让小事件变成了大规模网络围观与吐槽。


林校长大可不必在意“网络围观”尤其是“键盘侠”的意见,真正需要在乎的是:为什么大家那么在意北大校长的演讲?这才是真正值得追问和深度思考的。


大家关注演讲,是对北大历史的敬重,也是对北大未来的期许。大家在意演讲,是因为历来北大演讲,寄寓校长的办学理想和信念、价值观和担当。大家围观演讲,是因为一个校长的精神气质和胸怀,就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气质和胸怀。


在历任北大校长的演讲或文章中,可以看出北大精神的延续和变迁:


蔡元培希望北大学生“不要与时代同流合污”(1917);

蒋梦麟希望学生抱持个人主义,“以个人为中心,以谋社会的发达”(1920);

胡适希望学生们“有独立精神,不以别人的脑子为脑子”(1946);

马寅初强调“以前我们为资产阶级服务,以后要为人民服务”(1951);

丁石孙强调学生“要具有同新时代新任务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”(1985);

许智宏强调北大“引领了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”(1998);

周其凤希望北大学子“始终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”(2011);

王恩哥鞭策北大学子“将个人选择同国家需要、人民利益和人类文明进步结合”(2014); 


2015年,化学家林建华(对!就是现任北大校长)在就职演说中表示——



“我们不能为世俗而抛弃学术的独立与尊严,也不能为名利而哗众取宠、放任自流。大学的精神和文化应当是简单的、纯洁的,不允许有尔虞我诈、奉承迎合,也不应有急功近利、好大喜功,真理才是我们永远的追求!大学必须守护真理的纯洁,不允许任何不良风气玷污青年人的灵魂;大学有责任代表社会良知,维护核心价值,只有把师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美结合,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大学的使命。”


应当说,林建华校长这番发言掷地有声!也因此,北大120年校庆上校长演讲,被民众关注,这既是历史的回响,也是民众的期待。


从这个意义上看,“鸿鹄志”被过度关注,不是坏事,说明还有那么多人关注北大,关注北大校长的演讲。什么时候,北大校长的演讲不再被人关注,那才是最大的悲哀。



既然有那么多人关注,就该更加谨慎。这是林建华先生最值得反思的地方。


林建华先生在致歉信中说“重要的讲话,都是我自己写的”,但是林校长可能忘了,北大校庆讲话,代表的不仅是个人价值,而是北大领导班子集体的价值信念。这么重要的讲话,该不该群策群力、集体讨论?如果事先多念几遍,请文字功底过硬的秘书或教授把下关,哪能出这种失误?


所以,问题的关键不是语言文字功底差,也不是WG期间基础不扎实,更不是什么“你们的校长是不完美的”,根本在于——重视程度不够!



时间是最好的药,也是最好的老师。


林建华先生这几天一定很难过,但,难过是暂时的。在荒诞事件层出不穷的年代,谁会天天念叨“鸿‘浩’志”,大事件多了去了,往往一来民意汹汹,最后无声无息。况且,即便是前辈蔡元培,还曾为陈独秀造假学历,留下抹不去的污点。相比起来,林校长的“语梗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

但,“忽略不计”,不表示林校长就可以放弃进步与深入反省。


林建华校长在信中说:“我是会进步的,但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错误,因为文字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。像我这个年纪的人,恐怕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有很大的进步。”


这就有自我开脱的嫌疑了。基础不好,更需知耻后勇;年纪大了,亦要勇猛精进。林校长完全可以庄重地向大家承诺:“今后,尽量在重大场合不出现类似的错误”。


这是担当,更是勇气。



还有一点,尤为重要。


林校长的演讲和致歉信一再强调:“焦虑和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,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。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,是坚定的信心、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。”


“质疑”真的会“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”吗?


狄德罗说“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”;周广召说“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”;蔡元培提出“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”。思想自由的前提,是保留独立思考的习惯,而质疑精神,则是独立思考的核心。

作为北大校长,既要与时俱进,又要秉承校魂。自由与包容是北大精神之魂,万万不能丢。丢弃质疑精神,就是丢弃北大之魂。


我们可以淡忘一个校长在重大场合的小失误,可以不在乎校长的致歉信是否真诚到位,但我们必须在乎,一个校长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,以学校未来发展为己任,以大学精神能否得以延续为己任。


University(大学)的词根是 universus,是“普遍”、“整个”、“世界”、“宇宙”的意思。大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,其精神气质就是一种“普遍主义”。要成为一流大学,就必须在世界范围内、最大尺度上去跟顶级大学竞争。不与狮子争锋,怎成森林之王?


大学兴衰,维系大国兴衰。


11世纪至12世纪,现代大学前身出现在意大利半岛,于是有了文艺复兴;近代大学在英国兴起,于是开启了首轮工业革命;19世纪研究型大学观点从德国发起,于是有了二次工业革命;19世纪末期,美国优化了高教体系,世界进入“美国时间”。


如今,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,产业、信息、能源、人才越来越成为跨国竞争的今天,如果国家没有一流大学的智力支持,不能永续不断地提供崭新的思想、知识、信息、人才,这样的国家,将在全球化发展中逐渐失去位置!


正如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说的:“它(中国一流大学)的精神气质,既要挑战世界,又包容世界;立足本国,而又面向全球;传承过去,而又超越过去;把握未来,而又脚踏实地。”


所以,如果北大连“质疑”精神都消失了,拿什么去“传承、包容与超越”?这比念错几个字,更可怕!


所以,林建华校长,其实我们在乎的,不是“鸿浩志”,而是北大!


除了“鸿鹄”,北大校长究竟说了什么?


大学是通向未来的桥——北大校长林建华在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



“新校长传媒”投稿邮箱:2594889720@qq.com

期待您的精彩分享


  你可能会感兴趣  

遵循这些原则,做一个中度焦虑的好校长

名校的本质,是批判性思维

赞!有个校长被学生踢了一脚,可他说了一句话谁都没想到


作者丨张祖庆

责编丨陶小玮

 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 

▼ 点击「阅读原文」,一键报名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